國外車壇快訊

增壓超跑新世代 KAWASAKI Ninja H2

前些日子於科隆車展露面的KAWASAKI Ninja H2R,搭載機械增壓(SUPERCHARGER)引擎,可輸出連MOTOGP廠車也為之汗顏300hp最大馬力,結合機翼概念的整流罩,搭配特殊的鏡面烤漆,完全跳脫現有的造車思維,全車散發出次世代超級跑車君臨天下的威壓氣勢,可說是搶盡風頭。而在本次意大利米蘭車展上,廠方則是發佈了街道版Ninja H2,引擎同樣配有機械增壓,動力方面為符合一般道路的需求下修至200hp,並多了車燈、後照鏡、尾牌架,以及輔合噪音與環保法規的排氣管,此外凸輪軸與賽道版略有不同,整流罩及車頭兩旁的導風管也改為塑膠製品,而非賽道版的碳纖維材質。

 


道路版的Nimja H2延續H2R霸氣十足的外觀,鏡面烤漆點綴著螢光綠線條,呈現十足的未來感。與H2R
最大的差異就是原本碳纖維的整流罩被改為一般塑膠材質,車頭兩旁類似飛機翼的擾流板被更改為整合方向燈的後照鏡。

 


Ninja H2有著緊湊的車身設計,採用如同仿賽車款一樣的前傾姿勢,騎乘三角相當近似於ZX-10R的設定,讓H2除了驚人的直線加速力之外,更保留一定程度的彎道操控性。此外H2還多了碩大的排氣管尾段,以符合一般道路的環保與噪音標準。

 


採用半罩是整流罩是為了提供機械增壓引擎更好的散熱通風。外型經過精密的流體力學計算與風洞測試,將騎乘時的冷空氣導入車輛引擎內,散熱效率是其餘同級車款的1.5倍之多。

 


從這角度看可以發現側邊整流罩上的擾流翼比H2R小了許多,車尾也多了尾牌架。

 


道路版的H2同樣搭載1000c.c.直四機械增壓引擎,最大動力設定為200hp,僅有進排氣、凸輪軸、離合器等部分構造與H2R不同,其餘部分皆與H2R相同,似乎也意味著能透過更換少部零件就能夠回到300hp的可能性。 

 


不同於自然進氣引擎,利用曲軸運轉的同時,將大量的空氣強制帶入引擎,帶來比自然進氣更加猛烈的輸出表現,且由於進氣量與引擎轉速同步,所以沒有渦輪增壓動力不夠線性的問題,從低轉速就開始爆發的最大扭力,有著一直延伸到高轉的高原式扭力曲線,正是最大賣點之一,有望取代現有的ZX14R的1400cc引擎成為川崎的旗艦引擎。 

 


車上所搭載的機械增壓採用行星齒論的構造,
優點在於承載能力大,體積小,純扭矩傳動,其有著出色的傳動效率,並利用齒比差距藉以放大曲軸轉速,倍率設定為9.2倍,也就是說當引擎到達紅線轉速14000rpm 時,渦輪葉片轉速會高達130000rpm。

 


為了確保葉片能夠承受 130,000rpm的工作環境,本體採用鍛造鋁塊經由五軸CNC 切削加工製成,確保其強度與精度,本體
直徑為69mm,上頭共有六大六小的葉片,表面的細小溝槽能幫助氣流的流通。

 


Ninja H2 的引擎除了凸輪軸、缸頭墊片以及離合器之外,都與Ninja H2R 的引擎完全相同。為了能對應300hp馬力的猛爆輸出,引擎結構特別經過強化,可承受相當於一般公升級自然進氣引擎的1.5 到2倍的壓力。

 


有別於自然進氣引擎常見的高壓縮比,採用增壓引擎的H2燃燒室經過特別設計並使用平頂活塞,藉以將壓縮降低為8.5:1。

 


氣門使用名為Inconel(鎳鉻鐵合金)製造,藉以承受增壓後造成的極高溫。此外進汽門經過拋光處理,藉此獲得更好的進氣效率,而每個排汽門都有一個獨立的出口直到排氣管頭段,讓廢氣能更快速的排出。

 


由於引擎使用了機械增壓的關係,採用兩條導管延著車身連接到引擎後方,把新鮮空氣直接引進機械增壓內,經過壓縮後的高密度空氣再傳進集氣箱內。與H2R不同的地方在於H2的
導風管採用膠製品,賽道版H2R則是碳纖維製造。

 


容量6公升的集氣箱使用鋁合金材質製成,有著更優異的熱傳導效率,幫助通過增壓後的空氣降溫以提高氧氣密度。由於機械增壓一般來說增壓值不會打太高因此不需裝設中冷器(Intercooler),也因此成功的小型化與輕量化搭載在機車上。

 


H2採用每氣缸雙電子燃油噴注供油,鋁合金集氣箱上是其中一組電子燃油噴咀,噴出的氣油同時還具有散熱的功能,而另一組則噴嘴則設置於電子節氣門之下。

 


鋁合金集氣箱內沒有空濾設計,新鮮空氣經由機械增壓壓縮後直接送入節氣閥,藉由進氣歧管口的鐵絲網阻隔雜物進入氣缸內,這樣的設計有助於燃料霧化與降溫。

 


每個排氣門都有獨立的出口並設計成橢圓形,接著延伸出來連接直徑45mm 的正圓形頭段,並採4-1-2設計,四支頭段在下方合而為一,最後行成雙出的尾段。

 


機械增壓原理便是由連接曲軸的鏈條驅動行星齒輪帶動增壓葉片,將超過一大氣壓的高密度空氣送入燃燒室中。

 


為了擁有更佳的動力傳輸效率,H2更使用了MotoGP 與F1 上常見的齒環變速系統,這也是KAWASAKI首度搭載在機車上的配備。

 


Ninja H2在車架上與H2R相同,使用的網格鋼管車架取代典型鋁合金車,目的是希望藉由鋼管車架的韌性來吸收高速的震動,另一方面同時網格的設計,也讓引擎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外觀上使用了KAWASAKI特色的綠色塗裝的高剛度的鋼管車架,能提供所需的柔軔度與輕量化。

 


Ninja H2/H2R 是KAWASAKI 車系中,第一款使用單搖臂的車款,除了換胎更加方面與輕量化之外,在視覺上也更加吸晴。

 


輕量化合金輪框與輪胎接合面採用齒形咬花設計,可避免輪框與輪胎之間產生滑動以對應強大的動力輸出。

 


街道版H2並非採用碳纖維整流罩,並增加了大燈及後照鏡鏡,而左邊的導風口還增加了扇葉。

 


在川崎航太公司的協助下,並融合機翼與汽車定風翼概念的整流罩,提供強大的下壓力來穩定車身。宛如生物般乖張的車頭造型,輔以綠色線條點綴出銳利的速度感,展現難以忽視的強烈的存在感。

 


 街道版的H2新增了LED大燈,巧妙的嵌入車頭中央,下方還有兩盞定位小燈,新穎大膽的外觀設計展現十足的未來感。

 


扁平流線的照後鏡的設計目的是在保留H2R 原箱車頭的翅膀功能,能達到穩定氣流的效果。

 


車頭正中央的LOGO創立於1870年代,只有具有歷史意義與劃時代的尖端產品才能夠使用這個Mark,而Ninja H2R便是KAWASAKI結合旗下所有部門的技術資源,傾全力打造出的最極致速度機器,無疑是想宣告世人,這就是世售最強的量產車。

 


Ninja H2 只有單座設計,坐高為825mm,雖比ZX-10R 的813mm 略高,但座墊前端的收窄設計,讓騎士的雙腳著地性必不會太差。座墊後方採用加寬的設計藉以提高舒適性,兩側更設計了臀部支撐塊,幫助騎士在強大的加速力下穩固身體。車尾同樣經過精密的流體力學計算,兩旁的凹槽在高速下能擁有更好的穩定性。

 


銳利的尾燈造型展現強烈的速度感。

 


車尾側邊上頭同樣有著Ninja H2的銘牌,雖說少了一個R字讓動力少了100hp,不過從引擎整體設定看或許可以在更改部分零件後,將H2的馬力封印解開回復300hp的動力水平。

 


單搖臂設定的H2配備了搶眼的星形輪框與為環保而設的排氣管,畢竟需要通過環保法規等因素,方能上路領牌。

 


Ninja H2 同樣保留了全數的電子輔助控裝系統,包括
KTRC循跡控制系統、KLCM 彈射起步系統、KIBS賽道專用ABS、Ohlins 電子式防甩頭,讓車主能夠更細微的調整騎乘模式。

 


儀表採用液晶搭配類比指針轉速的設計,黑底的轉速表面,其轉數會隨指針攀升而顯示出來,提供更好的識別效果。右邊的液晶儀錶板還多了顯示機械增壓的壓力的功能,全部的模式設定都可透過把手上的按鈕直接操作。

 


Ohlins電子防甩頭,能自動根據車速、加減速等情況,自行改變阻尼。

 


懸吊方面配置KYB全調校倒立前叉,使用低磨擦係數的43mm 內管與阻尼設計,能提供滑順扎實的阻尼感。

 


後避震則採用KYB 全可調後避震搭配Uni-Trak 多連桿系統,提供後輪最佳的貼地性與清晰的路面反饋反應。

 


同時腳踏桿的位置比ZX-10R 往前移了10mm,騎乘姿勢較為輕鬆一些。

 


制動採用330mm 搭配Brembo 鑄鋁對四卡輻射鉗,以及Brembo 直推總泵搭,並整合KIBS智能防鎖死煞車系統,發揮線性且強大的制動力。

 


而街道版的H2
其動力雖然只有“200hp” 單就帳面數據上來看,自家的ZX10R與ZX14R便能辦到,但增壓車的出現對筆者來說其實有另一種意涵,除了機械增壓所帶來的線性飽滿的扭力,能用更小的排氣量在保有同等級的動力輸出之餘還能有的更環保的油耗與更低的排放汙染才是真正的優勢。隨著藉由缸內直噴技術、更為精密的ECU電腦計算、汽缸本體的強化熱處理,以往增壓車在操控上的不易以獲得解決,新世代的增壓引擎不論動力與油耗都勝過自然進氣NA引擎,這也是為何近年來汽車界紛紛朝向降低排氣量,以增壓系統換來同等級的動力與更優異的油耗,在追求動力的同時多融入了環保的概念。KAWASAKI Ninja H2的誕生,加上前不久Suzuki所推出的一款配備渦輪增壓的概念車型 Recursion Turbo,種種跡像是否預見增壓器的使用成為二輪界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附上官方影片連結

 

 

2015 Kawasaki H2 規格表

引擎規格
引擎型式:水冷並列四缸DOHC-16V 機械增壓
排氣量:998 c.c
缸徑X衝程:76.0 X 55.0 mm
冷卻方式:水冷
最大馬力:200hp/11000rpm (210hp Ram-air mode)
最大紐力:13.6kgm /10,500rpm
壓縮比:8.5:1
油箱容量:17L
變速系統:溼式離合器 六速鏈條傳動 


車體規格
車架型式:鋼管編織車架
前輪懸吊:43mm 全可調倒立式前叉 行程120mm
後輪懸吊:全可調後避震 行程135mm
前輪尺寸:120/70-ZR17
後輪尺寸:200/55-ZR17
前輪煞車:雙330mm 浮動碟 + 4活塞輻射式卡鉗
後輪煞車:250mm碟盤 + 單活塞卡鉗

外型規格、重量長X寬X高:2,085 X 703 X 1,125 mm
椅墊高度:825 mm
軸距:1,450 mm
裝備重量:238 kg

 

更多國內外專業摩托車情報

請加入MotoBuy專業摩托情報